江南陰雨

这里只有个人观点,而且都是错的,嗯?那还往不往下看了?

能不能好好的做一门生意?——关于大数据杀熟

by 江南阴雨 on 2018-04-09

我记得几年前亚马逊就被爆出过,利用大数据算法,同一商品,针对不同用户使用不同的价格策略,但最终因没有数据实锤,不了了之。虽然这个没有,但有个行业明目张胆进行价格歧视,大家应该都清楚并且乐意接受,那就是机票业。同样的仓位,价格随着时间和预定人数不停地浮动。

 
有人说这两个行业无区别,都是提供价值不变的商品和服务,机票和一个商品并无本质上不同。也有人说机票是特殊商品,可以因时间变化而导致服务的价值变化。但不要忘记了,机票虽然价格浮动,但同一时间内,不同的人看到的价格是一样的,商品的价格歧视是同一时间内,不同的人看到了不一样的价格。自然机票有价格歧视,但对所有人都一样,是公平的歧视,商品却是有差别的歧视。

 
说到这自然有人联想到了最近被爆出滴滴的大数据杀熟,当然滴滴也出面澄清说这不存在。比滴滴更早被爆出的携程,其实依我看它那并不能叫价格歧视,携程的手法是注册一堆马甲来代理机票酒店,并且频繁上下调整价格,属于坑一个是一个的行为,本质上还是和航空公司机票价格浮动是一个原理,虽然价格高、陷阱多,但同一时间大家大携程上看到的价格是一样的,它挣的是尽可能多的差价。携程可能现阶段对大数据玩的并不溜,所以只能用更原始的方法来坑用户。

 
但根据被爆出的滴滴截图来看,许多并不能自圆其说,比如同一时间,同样起点和终点,不同用户的拼车价格差距很大。(为什么说拼车呢,因为滴滴说快车是预估费用,并不是最终价格。但拼车却是上车就要付费的,代表了最终价格。)先不讨论滴滴是否有杀熟行为,毕竟网上证据很多,大家可以自己去查,并且可以形成自己的判断。

 
由此想到的是,自从合并了Uber之后,滴滴这两年基本产品方面没有再做什么改变和创新了,企业的重点集中到了开始做利润方向,并不关心产品创新和边界扩张,仍然在死守着原本的核心业务,产品也围绕着利润在做相关的调整和优化。这样做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,招致了司机端和乘客端的两方不满,将利润拿走的太多,多到了积怨极深,抱怨不断,我想这也是美团打车在上海两天就能拿到30%份额的原因,更多的应该是情绪性的表态和爆发。

 
关于滴滴价格这点我感同身受,同样的时间和距离,在不堵车的情况下,我的打车费用在两年间,一直从24元上升到了现在的45元,基本上过段时间就发现价格高了几块钱,而我还没有别的选择。标准型商品很容易就被发现价格猫腻,虽然有这样那样的解释,但用户并不都是傻子。

 
其实不止滴滴,很多标准型商品,当数据积累到一定量之后,数据本身就是价值,比如所谓利用数据杀熟的还有电影票,如果你经常在一个平台上购票,有可能该平台会悄悄提高你的购票价格,这样干的多了,自然会被用户发现。

 
那些传统童叟无欺式的商业价值观,正在经历互联网大数据时代的冲击,特别在垄断的行业背景下,利用数据杀熟是件门槛并不高的事情。无意评断谁对谁错,以及哪种商业价值观更正确。但是我觉得回归到商业的本质,不管是亚马逊式的先扩张后挣钱,还是滴滴式的先挣钱对股东有交待再说,利用数据杀熟都不是一个体面的行为,哪怕理由很充分。做一个对用户有诚意的公司,在任何时候都值得尊重。

如若不信
好好地做一门生意,站着把钱挣了,对公司、对个人都是很大的考验,在利益诱惑面前,很容易就会产生摇摆,毕竟利润、收益比价值观来得更实际,再者中国自古就有成王败寇的论断。最近看到了太多跪着挣钱的事,对人的认知底线也被一遍遍刷新。站着、要脸的挣钱,在任何时候都难能可贵。

ruruobuxin

如若不信,扫码关注!

©原创申明 | 微信公众号“如若不信”和本博客所有文章均为原创,欢迎转发及完整标明原作者/链接的转载,若有其它形式转载请先联系,谢谢!